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

站内搜索 :
机构设置

机关科室












院办公室











通信工程学院院务工作办公室是在学院行政副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履行服务、综合协调、检查督办、参谋助手职能。其具体职责是:

¤贯彻执行学校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定。

¤负责起草学院的有关规章制度。

¤负责发布以院长名义任命的干部名单及撤消和新建机构设置。

¤协助党委和工会工作。

¤ 负责协调各办公室办理综合性工作。

¤ 按照院长和院领导的要求,下达有关决定和通知。

¤负责向上级有关部门转呈学院行文,向院领导传达学校有关精神,负责通知学校要求院领导参加的各种会议。

¤ 负责学院各类数据统计和文件归档工作,建立学院综合信息库。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信息反馈工作,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 建立完整、准确的学院人员信息库。

¤ 负责办理教师资格培训及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工作。

¤ 负责教师、实验技术和行政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具体工作。

¤ 负责办理教师出国的有关事宜。

¤ 协调和落实引进人才的有关事宜。

¤ 负责组织教师有关奖励的申报、推荐工作。

¤ .负责办理教职工医疗保险的有关事宜。

¤ 负责办理调出、调入和离退休人员的有关手续。

¤ 负责教职工子女小学、中学、大学的统计上报工作。

¤ 负责学院的财务管理、经费使用、酬金发放。

¤ 负责学院设备管理工作和有关设备、家具的采购工作。

¤ 负责学院办公电话的管理、使用、安装和撤消,负责采购、保管、分发办公用品。

¤ 负责院印及院领导名章的使用和保管,负责对外开具行政介绍信,出具与学院人员有关证明手续等。

¤ 按照领导要求负责向校内发布学院信息,管理使用好学院电子邮箱。

¤ 负责安排节假日值班工作。

¤ 负责学院公共会议室的管理工作。

¤ 负责学院教职工会议、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准备工作。

¤ 负责内宾和外宾的接待工作。

¤ 负责院领导、博士导师的旅差费报销和购买机票和车票。

¤ 负责学院的安全防火、综合治理等具体工作,督促各部门签定防火责任书。

¤ 负责学院的车辆管理及使用调度。

¤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胡 哲:院办公室主任 负责办公室全面工作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301室

办公电话:0431-85152948 /Email:huzhe@jlu.edu.cn

张宪坤:院办公室秘书 完成学院行政工作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302室

办公电话:0431-85152286 /Email:xkzhang@jlu.edu.cn

李东琦:院办公室秘书 完成学院行政工作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301室

办公电话:0431-85152948 /Email:ldq@jlu.edu.cn

刘 训:办公电话:0431-85152286

才其明:办公电话:0431-85095092


院党务工作办公室











通信工程学院党务工作办公室是学院党委的办事机构,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履行服务职能、综合协调职

能、检查督办职能、参谋助手职能。其具体职责范围是:

¤ 向党委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

¤ 负责党委会的准备工作和会议记录事宜。

¤ 代表党委接收上级党委和相关部门的指示、工作安排,并及时向学院党委领导汇报。

¤ 根据学院党委要求,起草党委的年度工作计划、年终工作总结、具体工作安排、相关工作报告等。

¤ 代表党委召开学院基层党组织的相关工作会议,布置党务工作,贯彻和落实党委和上级相关部门的工作计

划和其它党务工作。

¤ 指导和检查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落实标准化党支部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

¤ 指导和检查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和组织发展工作,落实学院的年度发展计划,负责向学院党委

和上级组织部门报告组织发展工作。

¤ 负责党费的收缴工作和党员的组织关系迁转事宜。

¤ 负责学院党校的相关事宜,做好党员、积极分子培训等工作。

¤ 负责学院政治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相关事宜。

¤ 负责学院党员和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的组织、检查等事宜。

¤ 负责学院的报刊订阅工作。

¤负责学院党委的宣传工作,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

文化建设。配合学院的中心工作,及时、准确的宣传和报道学院的相关信息。

¤ 在党委的领导下,配合学校相关部门,落实党的统战工作。

¤ 在党委的领导下,落实党的纪检、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 在党委的领导下,落实综合治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相关工作。

¤ 在党委的领导下,参与学院的工会、妇委会的相关工作。

¤ 根据党委要求,做好调研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学院教职员工的思想状况,为党委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

作提供及时、可靠的参考。

¤ 完成党委和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孙佩銘:院党务工作办公室秘书 负责文字综合工作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311室

办公电话:0431-85151241 / Email:


院教务工作办公室











院教务工作办公室职责如下:

¤ 负责学院日常教学的组织管理,了解掌握教学工作情况及教学计划实施情况,收集教学反馈信息,提出改

进措施及意见。

¤ 负责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工作中的管理工作。

¤ 负责考试工作的组织及管理工作。

¤ 负责教师工作量的统计、核对并上报。

¤ 负责学生选课的安排与选课操作指导工作。

¤ 组织毕业生资格审查、学位资格审查工作。

¤ 负责督学教学文件的整理归档工作。

¤ 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王长青:院教务办公室秘书 负责实验与实践教学管理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第一教学楼104室;办公电话:

0431-85152702 / Email:wangcq@jlu.edu.cn

李 园:院教务办公室秘书 负责教学运行管理、学籍管理、档案管理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第一教学楼122室;办公电话:0431-85152701 / Email:liyuan0910@jlu.edu.cn



院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院科研与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职责如下:

¤ 负责各类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

¤ 负责博士、硕士(含专业学位、在职申请学位)学位授予管理及相关工作;

¤ 负责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点的申报及相关工作;

¤ 负责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选聘及相关工作;

¤ 负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及相关工作;

¤ 组织召开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会议及相关工作;

¤ 负责博士、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学位)的教务、教学工作及各类课程考试成绩的存档与管理;

¤ 组织制定、修订学院学科专业培养方案,安排教学计划及其实施过程;

¤ 负责研究生(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各环节的计划安排、落实;

¤ 负责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选拔推荐工作;

¤ 负责研究生毕业证书的管理与发放工作;

¤ 负责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有关管理工作,配合学院党委进行研究生党建工作;

¤ 负责研究生学籍管理、就业、奖惩、普通奖学金核定,各类补贴、困难补助及研究生活动经费的审批上报

工作;

¤ 负责研究生自费出国留学的审查、报批,指导研究生团委和研究生会及特殊事故的处理工作;

¤ 完成学院学位委员会交办的日常管理工作;

¤ 负责上报学院年度自然科学研究计划和科技统计年报;

¤ 组织学院基础研究类项目的申报,协助进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工作;

¤ 组织学员高新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的申报,协助进行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工作;

¤ 负责上报学院科研基地的评估验收资料工作;

¤ 负责学院各类科技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

¤ 协助学院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并为其评估、验收以及运

行提供服务;

¤ 负责上报学院科研机构的年度考核工作;

¤ 负责管理学院各类科技成果,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励;

¤ 组织、协调学院科技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

¤ 完成学院学术委员会交办的日常管理工作;

¤ 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姜春成:办公室主任 负责办公室全面工作,招生工作。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第一教学楼206B室

办公电话:0431-85152046 / Email:jiangcc@jlu.edu.cn

梁 栋:办公室秘书 分工教务,科研管理/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第一教学楼206A室

办公电话:0431-85095243 / Email:liangdong@jlu.edu.cn

孟昭文:办公室秘书 分工学位申请,档案管理 /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第一教学楼206A室

办公电话:0431-85095775 / Email:mengzw@jlu.edu.cn

尹国庆:办公室秘书 分工在职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 / 办公地点:南湖校区第一教学楼206A室

办公电话:0431-85095775 / Email:yingq@jlu.edu.cn


院成人教育工作办公室











院成人教育工作办公室岗位职责:

¤ 贯彻执行国家和学校有关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规;制定学院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及规章制度。

¤ 负责制定、修订成人函授教育教学计划、各类技术培训计划。

¤ 负责函授教学、培训教学、自学考试面授的课程安排、教师安排及管理;负责对教学质量和教学纪律监督

检查。

¤ 负责成人教育的招生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负责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审核管理与发放。

¤ 负责成人教育学费的收缴于上交。

¤ 负责与成人教育的上级主管部门、办学单位的联系、协调、沟通。

¤ 完成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李慈海:办公室主任 负责办公室全面工作。办公地点: 南湖校区行政办公楼412室

办公电话:0431-85152421 / Email:cihai@jlu.edu.cn


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通信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在工作中一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工作中心, 以优

良学风建设为工作重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通过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相结合的

工作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勤于学习,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 格建设者和接

班人。 学生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本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督导、综合素质培养、对经济困难学生

的帮扶、学生党员发展以及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职责主要有:

¤ 负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情商的全面发展;

¤ 起草、制定学生工作计划和年终工作总结,制定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 对学生学生遵守校规校纪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院、校相关规定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处理、上报;

¤ 进行学生党支部建设,负责培养发展优秀的学生成为党员,并对党员材料进行整理和管理;

¤ 开展学风建设,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整理,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并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

¤ 通过开展学费减免、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工作,对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救助工作;

¤ 负责学生思想总结鉴定工作和学校各项奖学金、社会奖学金等评奖评优活动评审推荐工作;

¤ 负责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毕业派遣工作;

¤ 协助院团委进行相关工作,开展校园文体活动,组织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 负责班级和团支部的建设管理工作,对在读学生和毕业生的档案进行管理。

¤ 负责对学生工作办公室成员的培训、考核工作。

王 博:院团委副书记 负责院团委日常工作及所带年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 /办公地点: 南湖校区第一教学楼120A室 办公电话:0431-85151157 / Email:wangbotx@jlu.edu.cn

宫梦莹: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 负责所带年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 /办公地点: 南岭校区交通楼八楼814室

办公电话:0431-85095278 / Email:gmying@jlu.edu.cn

李依桐:院学生工作办公室辅导员 负责所带年级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 / 办公地点: 南湖校区第一教学楼120B室 办公电话:0431-85095278/ Email:liyitong@jlu.edu.cn

教学系.中心












通信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的前身是原长春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无线系、光通信系。现有教师43人,其中专任教师36名,工程技术人员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1人。教授5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5人,讲师和工程师1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拥有近1000平方米的实验室。用于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大型设备主要包括程控交换机、无线微波设备、高端路由器、网络交换机等,还有频谱分析仪,逻辑分

析仪、示波器、计算机等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价值达6百多万元。

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通信工程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够具备电子、信号、计算机等基础理论,掌握通信系统基本理论,掌握各种通信系

统、通信网络原理和技术,掌握音频、视频、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换、传输等先进技术。具备在现代通

信技术平台上的实践开发能力。毕业后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中发挥优势,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

野的高素质通信工程专门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有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

信原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课程有现代交换原理、无线通信理论、移动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信管

理网、宽带通信基础、宽带CDMA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等。为适应学科交叉和学科多元化发展的特色,还设置

了一系列相关学科选修课。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数字电路、模拟电路

课程设计,现代交换技术课程设计,无线通信技术专业综合实验,计算机网络专业综合实验,通信软件专业综

合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软件、硬件综合的系统知识结构,在构建宽广、坚实的通信与信息学科

基础知识平台的基础上,提倡突出专业特色。创建了可裁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可选择的教学模式。专业教育课

程采用动态课程体系,面向学科前沿,动态设置一系列现代通信技术课程。

毕业生主要面向通信、电子、计算机、软件开发等行业,毕业后主要从事通信与信息行业的科研开发、工

程设计、生产、网络运营管理、测试、网络维护等工作。

近年来,通信工程系培养了一批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他们掌握先进

的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承担了多项科研课题。经过多年的积累,通信工程系目前已经形成具有一定优势和特

色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数字音频视频信号处理、网络多媒体通信、无线通信理论及应用、宽带通信技术,下

一代网络组网和网络融合技术等。系内设有通信技术实验开发中心,自主开发了DSP综合实验仪等四种实验设

备。多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已有本科毕业生5000余名,连续五年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国家一等奖、

吉林省赛区一等奖等。

通信工程系有一支理论基础坚实,教学经验丰富,勇于献身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教师队伍,部分教师先后与

法国、芬兰、英国等国家的大学和国内的清华大学等开展合作与交流活动。近年来,通信工程系共承担国家、

部、省科研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申报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书记:于银辉

实验室主任:顾海军

教学秘书:王刚


测控技术与通信仪器系











测控技术与通信仪器系简介是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办学历史长、整体实力雄厚的骨干系之一。始建于1978年9月,原名“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系”,隶属于原吉林工业大学,是全国第一批四所成立该专业的院校之一。1979年开始同时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1981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格。1986年批准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招收“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研究生,是全国比较早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2个电子

信息类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1989年,由测控系负责建设的“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被评为原机械工业部重点

学科。1998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本科专业目录,更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系。2000年,原吉林工业大学与原吉

林大学合并为新吉林大学,测控系更名为测控技术与通信仪器系,同时,由测控系负责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更名为“通信与信息系统”。2002年,“通信与信息系统”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6年

,再次被认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30年来,测控系逐步建立了一个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浓郁的学科点,培

养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教学和科研成绩卓著。

测控技术与通信仪器系的发展历程凝聚了老一代学术带头人的心血。已故的戴逸松教授为本学科的持续发

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戴逸松教授生前是我国噪声电子学及微弱信号检测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微弱信号

检测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首席科学家。在43年的从教生涯中,戴逸松教授为国家培养了

大批高质量、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36名博士和50余名硕士,为测控系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

测控技术与通信仪器系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另一位学术带头人王树勋教授,生前是吉林大学著名教授、博士

生导师,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原吉林工业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学位委员会主

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大学生电子大赛组织委员会

主任及专家组组长。王树勋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几十年来培养博士37名,硕士75名,为国家培养了一大

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他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在信号提取与实时处理、微弱信号

检测、无线定位理论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做出了系统和独具特色的重大贡献;在测控系的发展史上,做出突出

贡献的专家还有陈贺新教授。陈贺新教授是测控技术与通信仪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常务

理事、中国微弱信号检测学会理事。陈贺新教授在图象与视频压缩编码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多维矩阵

理论体系及其在彩色图象和视频编码中应用的模型与技术。近年来先后在计算机学报、中国图像图形学报、通

信学报等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4篇,申请和批准发明专利5项。近5年科研经费达500多万元。

测控技术及通信仪器系现有专职教师20人,实验教师3人。其中,教授5人(含3位博士生导师),副教授6

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5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占48%。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的教师占总人数的82.6%。

测控技术与通信仪器系具体非常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可进行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实验室总面积:210m2

,仪器设备总台件:350台,总值:310万元。拥有吉林大学-美国国家仪器公司虚拟仪器联合实验室等多个高

水平实验室。实验室全部对本专科、硕士、博士生开放(包括假期时间),为学生的深入学习创造了条件。

多年来,测控系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方法,在努力提高主讲教师教

学能力与水平的同时,不断深化和实践教学改革;突出“加强基础、注重能力、拓宽口径”的培养目标,转变

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适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30年来,为国家输送大批的

各类高层次人才,共培养本科生1229人,硕士300余人,博士87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测控系目前在视频通信与数码处理、以蓝牙ZigBee为代表的无线网络通信理论和

技术、信号提取与实时处理、微弱信号检测与估计、信息处理与传输、多媒体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

通信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具有自身优势特色的研究方向。各研究团队不论在软环境上,还是在硬

件设备上,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

近5年,全系科研经费达1300万,在《电子学报》、《通信学报》、《仪器仪表学报》等学术刊物及学术

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10余篇。申请并获得批准的国家专利21项,获得省级、部级科技

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而且,测控系学术论文的数量、论文质量、科研经费到款数额近年

来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测控技术与通信仪器系特色课程包括: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单片机原理、高频电子技术、

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数字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通信、自动化仪表、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

控制系统、虚拟仪器、DSP及应用等。

测控专业以培养信息和通信及仪器科学等领域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从事研发、设计制造、应用及管理

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在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公司从事设计、开发、维修、科研及

教学工作。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测量通信领域从事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

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且兼顾管理和营销工作。毕业生深受中国科学院、各部委研究院所、各高校

以及大中型企业和高技术公司的欢迎,供不应求。

主任:丛玉良

书记:燕学智

副主任:王波

实验室主任:魏晓丽

教学秘书:张利平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下设: 一个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 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 系统工程专业。 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 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专业。

“自动化”本科专业最早成立于1957年,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1981年11月)批准设立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之

一,1998年4月批准设立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于2002年10月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3年经国家人事部

批准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除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

士学位授权点外,还于2000年7月获得“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和“系统工程”两个硕士专业授权点。

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现有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3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7人,高级职称达

到50%。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人。 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4人,硕士生指导教师

20人。拥有副教授或者博士学位以上的老师占83.3%。 实验室人数6名,其中高级工程师两名,工程师3名。

多年来,本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水平提高,先后派出14名中青年教师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

本、加拿大、丹麦、瑞典、新加坡、香港攻读学位和合作研究,并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目前,有4名

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控制理论与工程系在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分布式智能系统与网络控制,

机器视觉与视觉伺服技术,约束系统优化控制理论、方法及应用,智能机械与机器人控制,现代信号处理理论

与方法,企业信息化与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等方面形成了本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近五年,本系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吉林科技发展计划(高技术)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以及其他部省级项目共36项,科研经费总额1566万元;

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发明专利6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89篇,

收入SCI、EI、ISTP检索论文93篇,出版专著和教材五部。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系的科研条件和实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配置了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开发和实

验研究仪器设备。目前,设有控制理论实验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

实验室、现代控制工程实验室、数字信号处理(DSP)实验室等,为本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

本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工程应用研究,积极发挥高等学校的科学

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职能。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学科基础扎实、学科发展潜力大、学科交叉和辐射领域宽等的特点。教学过程中

注重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拓宽专业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毕业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从事

设计、开发、科研及教学等工作。

近几年,本系加大了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步伐,自2005年以来,分别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吉林省赛

区一等奖多次,获得国家二等奖一次。2007年,我系参加的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分别

获得东北赛区和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主任:马彦

书记:卢辉遒

副主任:王德军 洪伟

实验室主任:卢辉遒

教学秘书:李新波


电子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建有(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学术型)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点(部分),目前本科生每年招收150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

电子工程系拥有一只较为年轻化、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实验教师7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5人、助工1人)。

本系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础项目3项,累积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近三年,作为负责人完成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校级5项,横向5项;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发明专利技术2项;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25篇(其中SCI检索10篇,EI检索27篇),在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1部。

电子工程系现有系统仿真实验室、DSP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和一个创新实践中心,承担着系内17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4门综合实验的教学任务,还为全系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场地、设备。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研究与实践能力,创新实践中心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从事单片机开发、DSP系统设计、软件开发等实践研究活动。我系注重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完善和更新实验课内容,开发新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达90.7%。

本科学生参加全国及吉林省的大学生电子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近三年累积获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吉林省电子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2项,获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一项。每年都有多名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在理论算法、计算机仿真、实际硬件操作等方面得到锻炼,并与老师一起在权威及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在吉林大学的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中立项17项。近三年我系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达90.9%,其中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平均为19.4%。

十二五期间,电子工程系将在教师队伍建设、实验环境改善、课程体系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多做努力,争取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博士点申报工作上取得进展。

主任:王世刚

书记:杨晓萍

副主任: 林红波

实验室副主任:杜海龙

教学秘书:韦健



电工电子教学中心











主任:

书记:

副主任:

教学秘书: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主任:黄国勇

书记:郭文峰


科研机构












吉林省智能信号识别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吉林省智能信号识别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4年12月。“中心”隶属于

吉林省科技厅,依托于吉林大学,是一家集研发、成果转化、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实体。

“中心”以吉林大学为依托,汇集全省英才,以人工智能理论为基础,以嵌入式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当

代各种先进技术,建设对我省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在国内外知名的“智能信号识别研究”示范工程中心

。充分利用已有的技术优势,加快计算机手写输入设备和语音识别设备产业化进程,把吉林省建成我过计算

机手写输入设备及语音识别设备的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

目前,“中心”承担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项,部省级重点项目7项,国家自然基金6项,省自然基金6

项,参与研发工作的共51人。目前已推出高科技产品三项,其中“多功能无线定位电子白板”获吉林省科技

进步发明一等奖,获深圳“第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获2004年“上海国际工业博

览会”创新奖,获2005年科技部中国民营促进会创新奖和奉献奖;先后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其中两项发明专利分别获得第十五届全国发明展金奖和银奖。

“中心”在学术带头人王树勋教授的带领下,目前从事智能信号识别设备研究和开发的人员有教授、副

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0人;讲师等中级技术职称15人。以上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0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

15人,其中8人先后承担并主持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国家攻关,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和重

点项目,多项国际合作项目等。在上述学科领域,形成了以博士生导师和教授为核心,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和讲师为骨干,研究生为助手的研究梯队。各个梯队研究方向明确,人员结构合理,具备承担国家或省部级

项目的能力。各个梯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促进了交叉学科的发展与新学术思想的产生,形成了良好

的学术氛围。同时,在谐波信号处理、宽带无线传输、视频无线通信领域正在与欧盟国家及加拿大的合作,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中心”将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努力把“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

,为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做出积极贡献。


信息产业部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











信息产业部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于1998年由原长春邮电学院批准筹建;2000年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为信息

产业部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2000年6月新的吉林大学成立后,该实验室依托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通信与

信息系统学科。本平台瞄准未来学科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方向,重点研究和突破信号处理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

的实际问题。从事信号处理理论及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和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工作。是学院重点建设和发

展的学科实验室。

信号处理理论及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方向将围绕无线通信技术的核心领域无线通信信号处理的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无线信号检测与同步、信道估计、分集与均衡、无线定位等内容。同时在音频和视频信

号数字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多信源信息处理与传输、医学信号处理、宽带低速率语音编码、回声抵消技术

、自适应信号处理、神经元网络、小波理论、生物特征信息识别、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基于

信息理论的光电混合信息处理技术。重点研究内容和突破的技术关键将集中在利用各种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

研究和开发针对实际问题的算法,同时利用现有的各种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开发技术来实现所研究的算法

,解决各种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信息产业部通信新技术重点实验室











信息产业部通信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于1998年由原长春邮电学院批准筹建,2000年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为信

息产业部通信新技术重点实验室。2000年6月新的吉林大学成立后,该实验室主要依托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

院通信与信息系列学科,该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从事通信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工作

,是学院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一支年龄、知识结构合理的科研

队伍。

科研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目标:主要研究方向为视频通信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包括视频与数码处理,

数字图象处理,多维矩阵理论与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与通信,多媒体数据库,图象与视频的索引与检索,

光电子与光通信理论,卫星通信系统的传输特性研究等,目标是取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


吉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所概况

吉林大学自动化研究所于1983年批准成立。自动化研究所业务上挂靠吉林大学机电设计研究院,行政上隶属

通信工程学院。研究所现有固定科研人员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讲师4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

师3人,助教和助理工程师5人。研究所还聘请了校内外兼职人员6人(教授、研究员)。

自动化研究所属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

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二级学科。目前已形成如下主要研究方向:(1)复杂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2)分布

式智能系统与网络控制技术;(3)智能机械与机器人控制;(4)系统仿真与先进控制;(5)现代信号处理理

论与方法;(6)智能车辆系统;(7)农业经济系统规划与评价;(8)企业信息化与综合自动化;(9)计算机

视觉与模式识别;(10)电力传动运动控制。

经过多年的建设,自动化研究所已形成若干个有特色的研究组和优秀的创新研究团队。其中,控制理论与智

能系统研究室在复杂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分布式自主系统与移动机器人控制、主动机器视觉与视觉伺服技术等

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室在智能机械与机器人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空间机器系

统控制技术等方面承担了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先进控制与网络系统研究室在先进控制与仿真、网络控制、汽

车动力运动系统控制理论、总线技术与整车通信等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控制与信息处理研究室在信息

处理理论与方法、生产过程控制与综合自动化、企业信息化等方面完成了多项工程应用项目;智能车辆控制技术

研究室在自动引导车辆、柔性物流与控制等方面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系统分析与决策研究室在农业经济

系统分析、绿色制造等方面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科研与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自动化研究所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1项,科研经费2000万元人民币;科研成果获得省

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约320篇,其中,收入SCI检索17篇、EI检索97篇、ISTP检索46篇;出版学术专

著五部。目前,承担国家与省部科研课题22项,科研经费1200万元人民币。

多年来,自动化研究所承担了研究生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近五年,已经培养毕

业硕士生120人、博士生11人。目前,每年招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100人、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研究生15人左

右。毕业研究生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代表性科研成果简介

1、自主移动机器人与大规模多机器人群体协作理论和关键技术

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究提出了移动机器人系统开放式控制结构;针对移动机器人的功能要求

及环境非结构化特性,研究开发了融合超声感知、激光测距定位、全方位视觉及定位码盘等多传感器信息的移动

机器人感知系统,提出了高效的环境感知与建模方法,包括障碍群识别、障碍物边缘特征提取、环境复杂指数计

算等。

针对非结构动态环境,研究了移动机器人运动规划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包括紧急避障、地图规划、模糊规划

、趋向目标和漫游等行为的混合控制规划结构,这种混合结构充分利用基于模型的确定性计算和模糊推理等各种

控制规划的优点,其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研究了多移动机器人智能导航、协调控制、运动规划与路径规划问题。基于智能体系统理论提出了多移动机

器人系统开放式控制结构,研究了移动Agent的通信规范,提高了系统的规范性、开放性和通用性;针对复杂动

态环境,提出了一种自主型的动态多级任务规划算法和运动规划算法,利用改进的动态规划理论、遗传算法、神

经网络优化、模糊推理等理论研究了多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算法,并用于解决队形控制、多机器人集群搬运、

多智能体系统随机集结和智能行为涌现等理论与工程问题。

研究开发了多智能体分布式实时仿真实验系统,用于完成多移动机器人以及多智能体系统理论与工程问题的

仿真试验研究。

本项目先后得到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项目、863智能机器人技术网点实验室基金项目资助,发表学术论文

20余篇。其中,收入EI检索10篇,ISTP检索6篇。

本项目负责人:田彦涛教授

2、强噪声背景下微弱信号检测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研究了现代互谱估计;互谱高阶累积量估计的理论及方法 ;强噪声背景下微弱信号的混沌检测的理论及信

号处理方法。

本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高

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篇,EI检索论文11篇,ISTP检索论文5篇。

本项目负责人:石要武教授


3、柔性机器人控制技术

研究了智能机械与机器人系统的运动学、动力学及控制问题;柔性机械臂、空间机器人及月球车等复杂系统

的动力学建模理论和控制问题;鲁棒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及鲁棒容错控制的控制理论和方法。

“柔性机械臂动力学与控制试验平台” 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相

关学术论文40多篇。控制器参数在线自适应整定及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完成九五攻关项目1项,省部级基金项

目2项,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教材2部。

本项目负责人:李元春教授

4、先进控制与系统仿真

针对工业过程控制、汽车电子控制、轮式移动机器人和网络化控制等控制需求,研究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

控制工程应用技术以及面向控制系统研发的仿真技术。近年来已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

项目7项,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未知环境中移动机器人导航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多目标鲁棒协调控制方法研究及在车辆稳定性控制中的用,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约束系统的鲁

棒性能控制方法研究与应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汽车底盘主动安全综合控制技术,吉林大学985二汽

车工程创新平台子项目; 网络化汽车车身控制系统的工程化研发。工程应用项目在Automatica, IEEE

Trans.Control System Technology, Int. J. Control, J. Process Control,《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

应用》,《控制与决策》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5篇,EI收录20篇。截止2005年,论

文被SCI他人引用160次,最高单篇SCI他人引用92次。

本项目负责人:陈虹教授

“十一五”发展思路

自动化研究所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在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将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

重视国家需求牵引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研究战略。“十一五”期间,重点研究复杂系统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以

适应被控对象日益复杂化的要求;重点研究新型感知技术和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提取和利用各

种信息;重点研究智能机械与微系统以及MEMS的相关技术,确保各种极限工况下系统的性能要求;重点研究网络

环境下的自动化理论和智能自动化技术,建立并完善分布式自主系统体系结构与分析设计方法;重点研究工程仿

生、智能模拟与智能再现理论方法,利用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的方法,揭示人类智能生成机

理与信息处理模式;深入研究知觉与选择性注意机制的表达,研究学习和记忆过程的信息处理与整合;重点研究

系统仿真与先进控制,并结合车辆电子控制、企业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与综合自动化等开展产业化研究。


吉林大学微弱信号检测与估计实验室











微弱信号检测与估计实验室由吉林大学批准筹建,成立于2001年10月。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国内

一流的弱信号检测与估计实验室。目前实验室研究人员80%具有博士学位,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在用噪声方

法进行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筛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半导体器件噪声模型、半导体

器件噪声精确测量方法、半导体器件噪声与可靠性的关系及可靠性筛选方法。主要研究目标是把现有的理

论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实际应用,即开发出可以实际应用的自动测试系统,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筛选

等领域。

微弱信号检测与估计实验室近年来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目前,该实验室是中国航天集团所

有重点型号工程的指定配套单位,为其提供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筛选工作。尤其是在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工

程的成功后受到了中国航天集团的表彰,进一步巩固了实验室在器件的可靠性筛选领域的权威地位。在半

导体器件噪声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有很大影响,发表的文章被引用率很高。近几年,有多个国外知

名学者

来我实验室访问,都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实验室所研究的领域属于国家科技发展迫切需要的领域,可以为许多相关领域解决重大问题。每一次

微弱信号检测领域的进步,都会相应的引起社会的某一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也是实验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

该方向研究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实验室一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其中大部分是涉及军工及国家安全的

项目。承担了国家安全部的重点项目,通过鉴定并获部二等奖。


吉林大学信息检测技术研究所











研究所以原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检测技术与仪器”和“信息检测技术实验室”为基础,依托“通信

与信息系统”部级重点学科。通过多年的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建设,现已成为信息科技研发的中心和学科

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所以多信源数据处理及传输技术为主线,结合吉林大学相关学科资源,瞄准多维数据融合技术的

科技前沿,实现对多信源信息实时性采集、前端及终端仪表智能化和多维信号处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

破。目前,围绕多信源数据的处理与传输这一主干,主要从事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智能数据处理及传输

;生物医学信号处理与系统;汽车电子信息处理与共享技术。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0431-85152948 地址:长春市南湖大路5372号 邮编: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