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站内搜索 :
学院新闻

吉林大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通信工程学院——学行合一 德才兼备

发布日期 :2024-10-12作者 :点击 :

学院简介

通信工程学院于2000年由原长春邮电学院和原吉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整合优势学科组建而成。学院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最早可追溯到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硝烟战火中建立的东北邮电学校(原长春邮电学院前身),以及1956年为我国工业基地建设而成立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院拥有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通信工程、自动化和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和机器人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是“新工科”建设专业,本科专业涵盖信息系统的采集、传输、处理、控制等各领域;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通信工程、控制工程三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为吉林省高水平学科、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撑学科。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28人,包括教授42人、副教授60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端人才6人;长白山学者、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16人。

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1.常态推进“三全育人”,夯实课程思政建设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明确育人目标、聚合育人资源、遵循育人规律、创新育人机制为指导思想,将新工科建设与"三全育人"相结合,“以本为本”,着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学院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配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激发学生志趣,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注重把吉林大学“又红又专”的历史底蕴,“学科综合”的独特优势,学校、学院红色渊源和爱党爱国的厚重历史,融入到课程育人建设之中;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课程思政内容,发挥课堂教学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建设了多门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和教学示范优秀案例,夯实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主力军地位,形成“课课有思政、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夯实课程思政建设

近三年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2.“引育并举”,建设师德高尚、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结合学校“人才强校”工程的实施,按照“引进一批、稳定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的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引才引智建设,稳步推进“通信与网络大数据国际化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学校“培英计划”,引进和培养国家级高端人才。

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教学效果佳的教学与学术骨干,学院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和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世界名校交流周、学术工作坊等交流活动,提升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授与青年教师“一帮一”,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夯实专业学科师资梯队建设工作,优化梯队结构、提升梯队层次,提高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强化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近三年,学院教师在省级以上教学大赛中屡获佳绩。

 

 

近三年学院教师教学竞赛获奖情况

3.优化专业结构,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以“通识为根,专业为本,交叉创新”推进专业建设,围绕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梯队和教学条件等专业基本要素,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对接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新建“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机器人工程”两个“新工科”专业,实现了学院新工科专业的合理布局。

 

优化专业结构,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以“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为契机,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关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等内涵指标,全面梳理各门课程间的知识架构和逻辑关系;注重课程内涵建设、注重学科前沿知识更新、注重授课方式创新、注重信息化手段融入,持续推动“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提升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发挥优质课程在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评价考核、教学资源配置以及科研转化教学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四门课程获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四门课程获评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四门课程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学科交叉,彰显学院办学特色。通识教育课做到全院统一,着重夯实数理基础,形成信通方向的“四类系列”基础课程体系和控制方向的“一核心+三系列”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必修课紧跟行业发展,融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信息处理等内容,形成先进信通及控制技术等特色方向,不断吸收新技术推动课程内容更新;专业选修课按模块构建,综合与实践模块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将通信技术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和系统的知识结构;科研训练模块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

 

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4.构建多元实践育人体系,探索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为中心,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合,构建“新工科”协同育人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课程体系;开放实验室资源,开设50余项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支撑学生自主实践;鼓励教师将学术研究项目分解为适合本科生开展研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创新实验项目和毕业设计项目,促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每年立项8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近三年,本科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A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五项,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三十余项。

探索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与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获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育人项目35项;通过合作育人项目,进一步凝练实验内涵、提升实验实践水平。建立院内七个创新“梦工场”,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国际国内顶尖学科竞赛为牵引,通过层级递进的“机器人设计和实践”、“智能机器设计”等项目式培养,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团队运营管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全球视野、跨学科思维、团队合作、领导力、社会责任和创业心智。

面向国家脱贫攻坚重大任务,结合通信与网络的前沿技术,从知识层面(5G+、Lora、60GHz短距通信等)、能力层面(调研、方案设计及实现)、素质层面(科学向善、诚实守信、团队协作等),建设“互联网+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课程。在此基础上,同学们深入吉林省通榆县开展“科技扶贫”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该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相关创新实践工作,被央视新闻联播“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作为“高校科技扶贫的典范”报道,被人民日报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报道。

七十余年来,学院累计培养了四万余名信息领域专业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如中国电信总经理梁宝俊、副总经理高同庆,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360公司创始人、奇安信科技集团董事长齐向东等,在相关领域开拓创新、做出贡献。通信工程学院坚持“学行合一,德才兼备”的院训,正昂首阔步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院”的奋斗目标迈进。

 


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0431-85152948 地址:长春市南湖大路5372号 邮编:130012